首页banner

全国政协委员王昌林: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什么内容都往里装”

   日期:2024-03-08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如何准确把握其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它又从哪里来?围绕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否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王昌林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清退传统产业,而是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提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场景,也培育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王昌林指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其中,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泛化,什么内容都往里装,没有把握其科学内涵和重点,导致迷失发展方向。要避免出现“一哄而起”的现象,防止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和产业基础,纷纷投资搞“高大上”项目,导致“高水平重复建设”。

王昌林认为,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应把加速数字经济突破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头炮”,进一步加强战略部署。要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等应用,努力走出一条工业化带动数智化、数智化赋能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清退传统产业

中国经济网:新质生产力“新”在哪儿?如何准确把握其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放弃或者清退传统产业?

王昌林:新质生产力核心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新”集中表现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它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从目前看,新质生产力主要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催生的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技术、可控核聚变等重大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产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传统产业要靠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而新质生产力主要靠创新驱动,主要标志是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D投入在总投入中占的比重更高。二是带动作用高。新质生产力尤其是一些颠覆性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成长性高。新质生产力大多处于成长初期或中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否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长出来的。就好比沙漠上长不出参天大树一样,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文化、创新生态、产业生态,是很难诞生具有突破性的高技术产业的。因为无论是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还是具有突破性的产业,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跃迁的。经济发展史也表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这样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清退传统产业,而是要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提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场景,也培育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抓住机遇提升中国经济的“含新量”

中国经济网: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含新量”?

王昌林:首先,从根源上讲,它来自于人的创意和奇思妙想,其基本发展过程是:创意—专利—工程化样品—商品和规模化应用。当然,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科技创新的模式不同,领先型国家主要从事原始创新和高端制造,而后发国家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其次,它来自于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只有通过企业家创新性配置和组合,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才能形成生产力。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第三,它来自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包括强大的科学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发达的科技金融、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就好比一株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肥沃的土壤以及必要的水、阳光和空气一样,创新的种子要成长为新质生产力,也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国内外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是流动的,只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生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就会不停冒出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在孕育新的重大革命性突破,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增加中国经济的“含新量”,必须紧紧把握这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重点要把握三大机遇:一是把握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是把握全球清洁能源、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三是把握生物科技革命机遇,加快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发展,大力发展生物经济,为推动农业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提供新手段新途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中国经济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王昌林:从过去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看,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以下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一是把新质生产力泛化,什么内容都往里装,没有把握其科学内涵和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迷失发展方向。二是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科技。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不仅仅是科技成果本身,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性的重大技术开发,打造科技发展的“原始森林”,但关键是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否则就难以形成生产力。三是避免出现“一哄而起”的现象。要防止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和产业基础,纷纷投资搞“高大上”项目,导致“高水平重复建设”。

把加速数字经济突破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头炮”

中国经济网:该如何准确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发展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

王昌林:继消费互联网为代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之后,当前以5G/6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又进入新一波创新浪潮,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与前几波创新浪潮相比,这一波创新浪潮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机器人、无人工厂等发展将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可能会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不仅从需求侧进一步激发数字消费、信息消费等需求,而且从供给侧将引发教育、科研、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出现革命性变化,推动生产制造发生深刻变革。三是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不仅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而且通过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融合产生“加法效应”“乘数效应”。有专家指出,全球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和爆发的前夜,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正在来临。为抢占新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推动脱钩、断链,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打压围堵力度,全球数字经济竞赛日趋激烈。

在此背景下,全球数字经济版图将加速重构,为我国提供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但“东升西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数字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总体呈上升趋势。

信息技术革命是效率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是平台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面对新的形势,我国应把加速数字经济突破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头炮”,进一步加强战略部署,这不仅是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等应用,努力走出一条工业化带动数智化、数智化赋能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多>同类资讯中心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电话:010-88505647    邮箱:bjnyyhjxh@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2号    邮编: 100142

© 2024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     京ICP备190282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185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